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有關[工商時報-再生能源的虛實]的明顯錯誤

  平常固定會加減翻閱中國的時報系的工商時報,前陣子翻報紙時看到工商的統計專家于國欽先生前後二篇相關文章內都出現了同一個很明顯的誤解,這兩篇文章分別是 [再生能源的虛實] 與 [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0%,是算術還是魔術?],造成誤解的原因主要在於其中這張表格的計算問題:
來源:工商時報-再生能源的虛實

  表格內的[裝置容量]與[一年發電量]資料出自能源局的能源統計手冊,[每瓩一年發電量]這項數值于先生則是直接使用發電量除以裝置容量計算而來,文章內並以此計算所得數據認為台灣近三年太陽能裝置每瓩發電量只有954度,並質疑能源局講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每瓩一年大約可發電1,250度的可能性,但是這樣的質疑合理嗎?問題點又在那裡?

  這邊先舉個簡化的例子來類比:小林宣稱他賣的機器每部一年可生產100個氣球,老于在1月1日買了1部機器生產氣球,之後在7月1日買了另一部機器加入生產。到年底老于算一算認為他明明有2部機器但這一年卻只生產了150個氣球,老于算了一下說每部機器只生產了75個氣球,於是質疑小林所講每部機器可年產100個氣球是在騙人。

  從上面例子看出哪裡有問題了嗎?能源局統計資料內的[裝置容量]所指的是某個時間點的裝置量,而[一年發電量]則是某段期間累計的發電量。而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能源局統計資料[裝置容量]這項資料所表示時間點是每期期末的資料,因此查詢年度資料時所表示的是每年年底時的裝置量,以此計算等於直接把年底數值當成整年而忽略期間整整一年之中裝置量的變化。如果每年裝置量變化幅度不大可能還好,偏偏太陽能裝置量近幾年數值變化幅度都不小,就連增幅最小的2015年裝置量也比前一年多了約36%,這種計算法也難怪會得出和能源局數值差了三成這種離普的結果。
  
  那麼能源局所宣稱的太陽能裝置每瓩年發電量約1250度是否合理,這邊也來試著黑白算看看。和傳統少數集中式大型發電廠不同,太陽能主要是以大量分散的中小型發電裝置為主,台灣的太陽能裝置量幾乎每日都在變化(增加),要計算實際的太陽能每瓩裝置發電量除非能有每日變化的統計資料才行,但能源局的統計資料自然不會細到有日報資料可查,因此底下就使用月報資料來計算修正一下使用年資料時會產生的誤差,如下表:



  將裝置容量變化期間以年為單位縮短到月,讓因時間差產化的誤差範圍減少,以月報資料計算後得出近三年太陽能裝置每瓩發電量大約為1205度(因為用月底裝置量當成整月來計算這邊還是會造成少許低估),足足比上述媒體使用年資料計算的結果954度多出了251度,跟能源局所說1250度的差距也從少了三成多縮小到3%多的差距了,看來至少能源局在這方面的估算並沒有太過不合理之處。

  很常看于先生在工商的文章,他常講統計數字有時是會騙人或是造成誤導,看來確實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